1. 您當前位置:首頁 > 殯葬百科
      分析公墓陵園的風水

      發布:xxljs#@$ 瀏覽:3462次

      古人具有靈魂不死、祖宗崇拜等信仰觀念,因此對陰宅的陵園墓地選址一直是古代風水理論中的重頭。風水文化的數千年沉淀對當代中國甚至東南亞及海外華人社區的殯葬觀念有著根深的影響。風水術對理想墓地一般要求具有以下兩個特征:

      統一和諧:風水思想認為天、地、人、生四大系統是一個有機統一體,要求有一個山清水秀、排水良好的環境;風水觀還認為和諧才能逢兇化吉、趨利避害。

      對稱均衡:一般好的風水地要求具有不發生剝蝕或堆積或四神砂結構(或稱四象,即青龍、白虎、朱雀、玄武)、且具有對稱性。這種對稱均衡具體體現為有山有水、有高有低,中軸線平面布局要對稱和諧。上述二個要求實際上包含了現代地理學和生態學的許多科學原理:對風水地要求環境中多項自然地理因素的有機協調,即有良好的地質、地貌狀況、良好的水文氣候因子、適中的土壤和生物物種;各項因子必須統一協調,構成一個有機和諧的生態環境,這樣的環境才具有更大的穩定性。陰宅卜葬地若還有四神砂結構的開口小盆地相配則更能提高墓地對掃墓者的崇敬感,因而也是一種景觀生態和景觀心理結合的空間組織。

      風水術興起后,歷代王朝上至君王,下至黎民百姓,在其卜葬習俗中無不烙上風水術的烙印。歷史上帝王將相的陵墓環境選擇,風水術影響體現得淋漓盡致,例如北京明十三陵便是遵從風水術的最典型結構。以長陵為例,其背后的天壽山為玄武,十三陵盆地出口大紅門東側的左青龍為龍山,是一個基本作南北延伸的單斜山,其上出露堅硬的石英砂巖,酷像蜿蜒的青龍,右白虎稱為臥虎山,則是由假背斜構成的幾個單斜孤丘,很像蹲坐的老虎,在此風水下的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的墓──孝陵的選址亦是在風水理論指導下,對陵區的景觀和生態小氣候進行了嚴格選擇。它具有臥龍狀的獨龍阜為底景,能擋淮北吹來的冬日寒風,左右還有稱青龍白虎的兩座丘阜砂山,這樣三面環山,一溪中流,前有底景的盆地,環境絕佳,林木蒼郁,冬暖夏涼,自古圣人便在此結廬建寺,便是這樣的,在居庸關長城腳下,三面環山,前面有響潭水庫,風水絕佳。再如唐朝著名高僧玄奘的衣冠墓西安著名的大雁塔,它座落于古長安的東南方,南面是雄偉的終南山峰,古城之北是涇渭二水,東臨曲江,古時清澈的曲江碧水于塔前蜿蜒而過,組成一幅煙水明媚的動人景觀,像昌平的就有此動人景觀。陜北黃陵縣黃帝陵的風水軸線最近重新被人發現,這些都說明了風水術對喪葬傳統文化的重要影響,如就在故宮紫禁城中軸線上,而則在中軸線正北的方向,都是上風上水之地。

      潮汕地區古墓建筑規模最大的地都鎮御葬翁梅齋墓也受風水觀(術)較大影響,它被認為是汕頭、潮州、揭陽三市中最為重要的風水寶地。另外汕頭大學后側的錦繡莊氏潮汕始祖媽-----莊翁氏墓,呈狗眼形四神砂結構,該墓被認為是桑山眾多著名墓穴中的佼佼者。著名地理旅游學家陳傳康先生分析認為該墓分金線不正對朱雀,而是整個四神砂結構正對朝山。這種風水結構與帝王穴位分金線正對朱雀不同,不是福蔭承嗣一脈,而是福蔭整個宗族,甚至外親。民間認為錦繡莊氏,包括其外系的興旺傳說便與桑埔山這個神奇的最佳穴位有關。目前,清明與冬至來這里掃墓的海內外莊氏后裔成千上萬絡繹不絕。諸如此類絕佳的風水墓地的例子舉不勝舉。

      另外,風水觀(術)對陰、陽宅的環境選擇上講求拆成,即根據環境條件更好地組織空間,并有所布置。在墓地選擇時如果不具備前述兩個條件,后代可人為將原有環境改造成有山有水、靜謐和諧、對稱以及四神砂結構的風水寶地。歷史上有些都城的遷移都基本遵循拆成的風水原理,如曾發生隋唐長安離開漢朝的長安城向東南遷建于稍高處,是為了求得更好的生態環境(由于舊城戰爭破壞嚴重,水源供應不足,水皆咸鹵,不甚宜人,太接近向南擺動的渭河,城內潮濕,有被水淹的危險),天壽陵園就是通過對原有風水的改造,達到有山有水,靜謐和諧。

      當然,風水觀念亦有許多陳舊甚至迷信的觀念。例如,在民間,人死后喪家請風水先生根據死者年齡、性別、生死時刻等推算避忌生肖、出殯時間,寫出安宅、定靈、靈門等一系列符咒,并用朱筆點過引魂幡、避忌牌,然后又依照風水術中的尋龍、點穴、觀砂、察水等過程,選定一個藏風聚氣結穴之處,將穴點定,然后請人按陰陽先生所定穴位挖墓。另外風水觀念反映社會的身份等級,佳穴需有福命才能起到福蔭作用,貴宅需與福人才能相應,不同等級的人應用不同陰陽宅風水結構,否則必須作相應的拆成處理。因此風水術中這些迷信思想不利于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設應加以批判。

      国产91色综合一区